流水帳般的內容,只是一般的會話。我們打從出生起就一直用這種方式進行會話。雖說只是日常會話其實不然,我們無形中在嚴格地考驗對方的實力,也就是對方的溝通能力,更明確的說法是對方的「提問力」。
舉例來說,通常我們不喜歡面對老愛問無聊問題的人。假設你被別人歸類在「和這種人說話多說無益」,縱然具有優秀的才幹也無從發揮。所以說,「溝通力(提問力)」是一種預備發揮自己其他能力的舞台所必備的能力。
舉一個建築師的例子來幫助理解。如果缺乏自我表達能力和討論能力,建設公司不會讓這樣一位建築師蓋房子的。縱使你強調:「蓋好了就知道」,相信沒有人會光憑這一句話就把錢掏出來才是。
要讓對方把錢拿出來將工作託付給你,一定是在商談中有讓人信服的理由。更何況像建築這種一直到完全蓋好才能看到模樣的商品,「溝通力(提問力)」的高深程度就如同生命線般重要。
以往我們總是處在回答問題的立場。因為在學校我們經常被要求回答的品質。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如何去製作題目。
例如,前幾年被證明的超難解數學「費瑪定理(Fermat's principle)」。能夠解開這個定理的人的確厲害,不過我覺得更厲害的是能夠讓人們在這一百多年以來,沉浸於思索答案的費瑪。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,證明他是一位擁有高度才華的人。
實際上這裡也含有通過入學考試或是其他考試的提示。如果你站在製作題目的立場,就能夠輕而易舉的解答試題。研究到某種程度就可以簡單地洞悉出題者的意圖了。當你了解到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問題?準備這樣的選擇題背後的用意之後,便可以體會出題者「這可是花相當多的心思啊!」的心境,要得到正確的答案就輕而易舉了。
我在接受大學入學測驗的國文科考試時,已經達到這個境界,幾乎很少答錯。這是令我頗為吃驚的新發現。以前我總是站在回答問題的立場,因此都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回答。所以,理所當然的出題者的價值觀和我的價值觀不吻合時,我的答案便被視為錯誤。
現在回頭想想,當時的我將自己的價值觀過度反應在答案上。出題者必須做出客觀的評價,不能陷入個人的價值觀和深度理解,因為出題者只能在稍微淺顯的部分進行篩選。
也就是說,在考慮到考試制度時,我的看法明顯不對。姑且不談一對一的面試,在考試的當下,叫對方評價你個人的閱讀深度,無疑是做不到的要求。
話題雖然扯遠,但說到東京大學的試題那真是有學問。尤其是第二次的國文和社會科的論述題,是經過演練而定出的題目。因為題目出的好,激發了作答的欲望。就算無法正確解答問題也能心服口服。換句話說,這種類型的題目本身是非常本質而且具體的,證明了無法解答的人就是缺乏實力。
另一方面,也有許多無聊的入學試題。讓人不禁懷疑;這種問題到底要測試哪方面的能力?甚至有些連瑣碎的小事也拿來當試題。或許出題者想利用這些考題來判斷應考者--如果知道這領域的事情也代表知道其他領域的事情吧。不過將它列為題目,毫意義可言。
我執教於小學生的補習班,我讓小學生組隊,針對某一個知識讓他們自己出題目,一輪到出題者時,因為熟知自己出的題目所以顯得格外有趣。在知道正確答案下提出問題,同時會在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。
讓出題者和回答者的立場交換,不論是算數問題或是社會理論問題,小朋友以驚人速度學習知識,其優點在於提問力的啟蒙。立場交換、或是變更功能是件很重要的事。
但是不能忘記的是,在那一刻是否達到溝通效果?即便是立場交換,卻提出不適當的題目等於沒有意義。因為溝通自有它清楚的水準存在。
在本電子報中將列舉許多具體的高水準的對談,這是因為必須多見識好的例子才能節省時間迅速進步。比較不好的對談例子,是無法提高溝通能力。大量的分析高水準的對談,培養自己如何看穿優點所在的能力是主要目的。
無法辨識事物的好壞是無法成長的。我在本電子報所舉的對談例子當中,將會清楚說明優點所在。看過本電子報的讀者,如果開始察覺到自己在平時的會話中說出「啊!這一瞬間我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」或者「此刻我和對方的溝通有障礙」時,是件可喜可賀的事。
- Jul 03 Mon 2006 23:55
人際│成為「提問力」實踐家
成為「提問力」實踐家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